2008年7月11日

政治~国中生给林冠英的信

尊敬的林冠英槟州首席部长 :


昨日在报章上看见您在某晚会上向媒体保证会发展槟州独中成为槟城最好的学校,您也知道槟州每年只有10% 的华小毕业生到5所独中升学。


林槟首长,我不明白,为什么是独中?


当年我们的祖先飘洋过海南下来到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当时他们民族意识很强,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点起了第一把华教之火。而在60年代初,在国阵前身的联盟政府软硬兼施的情况下,把78所华文中学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每周华语节只剩下5 节。


教育部200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有60所独中,约有5万名学生;78所国民型中学,约有12万名学生;898所国民中学开设华文班,其中又有659所设有华文学会,约有24万名学生。


国中华教备受忽略


换句话说,独中生与学习华文的国中生比例是1:7,为什么却不曾听见你说要发展国中里的华文教育?长久以来,国中生的存在一直被华社被忽略。华社一直以为独中是唯一传承中华文化的中学。国中生一样学华语,又不是包头巾戴宋谷。


今天已是21世纪,不是50、60年代。华社的华文教育一直奋命前进,方向稍稍偏了却没察觉。林槟首长与全马来西亚的华社同胞们,我想我们的思维应该“再转变”一下了。

第一点:并非独行

独中不是唯一传承华教薪火的中学。国中每周都有至少四五节“3P”节,即该班华裔学生去上华文课,巫裔 学生去上宗教课,而印裔学生上淡米尔文课。一部分国中生可能会因为不能适应教学媒介语的改变而放弃学习,可是很少有华裔国中生逃华语课,也没有一个国中生 会因此而导致华语退步的,一样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与国语。

第二点:单一种族

华社与您的民联常批评国阵政府实施种族偏差政策,分裂国民。独中何尝不如此?只收纳华裔学生,以华文为 教学媒介语,这并不是华社真正的骄傲。在国中,三大民族坐在同一间课室上课,虽然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乃会出现“巫统、马华、国大党”的情况,可是大 家是和睦融融的相处在一起,偶尔还会大家不分种族坐在一起玩比手游戏。

与友族相处惯了的国中生是没有偏激的种族观念的。相对的鲜少与异族同学接触的独中生却抱负着政府对各族不公的悲愤、华人与独中至上、对异族同胞有很深的偏见等等活在同一个国土却与不习惯与人家接触。

我姐姐去了考摩托车驾驶执照的课程回来时告诉我,当独中生(甚至是一些华裔学生居多的国民型中学的学生)没有笔时,他们会情愿没笔可用也不愿向友族同胞借,又或者托我姐姐(国中生)帮他们向友族同胞借。

您说得很对,独中是华社的骄傲,也是华社的悲哀。我不是“反独中”,独中完善的教学方式是国中所没有的,我只是认为独中教育前进方向稍偏了点。从短期上来看,我认为该改变的是独中生的种族观念;从长期上来看,我的想法和您一样:1961年教育法令是不应该存在的。

族魂林连玉先生主张完善的母语教育与大马各族团结一致,国中与独中都只做到其中一半。虽然修改或废除1961年教育法令和改变独中、国民型中学、国民中学的“三校分立”形式不在州政府的权限,但我深信深为槟城首席部长与行动党领袖的您却可以做到然国中与独中两点具备。

第三点:贵族学校

在国中生(尤其是不了解我国政治历史的新生一代)眼中,独中是“有钱人的学校”。一个独中生在接受5 年独中教育所交付的学费等费用足以买一辆马赛地了,所以有能力送孩子进独中的家庭非富则贵。独中的教育水准普遍受华社承认,却只有10% 华社家庭送孩子进独中就证明了这一点(华族虽是马来西亚最富有的一族,但不是每个家庭都富有)。在我居住的地方有三个家庭送孩子进独中,都是企业家的下一 代。

同时,也有许许多多因家庭经济能力不允许进入独中的国中优秀生在华社只关注独中教育发展的同时被忽略了。

第四点:养分充足

恕我孤陋寡闻,我很少见过独中面对经费不足的窘境。因为华社一听见独中就会掏腰包捐款什么的,使得独中 经费充足,这是好现象——但花在没有意义的地方就不是了。举例,某佛教团体也是因经费充足,进而开始举办了与佛教教义有很大差异的活动,如场面盛大的某明 星小型演唱会、华丽而耗资庞大的舞蹈观摩赛等。

独中办的活动偶尔会与其存在目的存在差异,又或花费庞大华丽却收效甚微的活动。我认同为支持倡导学生健康文化活动的北马中学戏剧比赛,却不认同场面盛大华丽却开支庞大和韩江为了头上的光环而表演影射小盈瀛一案。

无论是哪一间独中,华社都会视为为了华教而慷慨解囊。反之,对于国中却大大不同。国中的经费是否充足会随着某些客观因素而改变。在大城市或与华裔学生居多的地方,国中华文学会、佛学会等经费充足,在小乡镇与华裔学生较少的地方则相反。

其主要因素是:华社忽略了国中,华文学会经费来源就只是靠为了宣传利益的商家。一本厚厚的华文校刊,却 有半本印上赞助商家的大名与广告。赞助经费不是为了华教而是商业宣传、个人利益。在小乡镇与华裔学生较少的国中华文学会每年因经费不足在苟延残喘,一本本 华文校刊勉强出版,每一年都是薄薄的一本。

独中生和国中生一直在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华社不能忽略任何一方。从长远上来看,我们不只应该坚持独中发展之路,也不该忽略了国中里的华裔学生,更重要的是——改变我国的教育制度,建立一个属于全马来西亚人的中学学府!

3 条评论:

Kaito Liew 说...

寫得很好。坦白說,我是獨中生。在獨中五年的大中華洗禮后,上到國立大學,真的很難和友族溝通。獨中有好有坏,不過基於學術自由的前提下,每所中學體制都有權利存在。

千旋之樂 说...

嗯~你好厉害哦~
不过,我觉得很多地方正如批评者所说的那样~他们说的也未尝不是道理!
你这篇借我放上部落好吗?
www.wretch.cc/blog/mdubw

匿名 说...

你好啊!告诉你,你去年刊登在《南洋商报》的文章,我在学校的华教课上老师有用两节的时间来跟我们能讨论讨论...

我觉得你应该是国中生吧!很欣赏你对华教的热诚...之前我们在“解剖”你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大略有提出你犯下的错误...嗯,虽然有人已经告诉了你所犯下的错误,但是我还是很想再写...或许你会看到其他别人没发现到的错误...

错误1 独中生也有非华裔...
错误2 独中生抱负着对政府对各族不公的悲愤、华人与独中至上、对异族同胞有很深的偏见[不排除真的有这样的同学存在,但是呢一般上有这样的情绪存在最主要都是因为对政治的见解...你了解马来西亚的政治你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想法的啦...]
错误3 “三校分立”是因为《1961年教育法令》的存在[其实是因为《1952年教育法令》的存在...
《1961年教育法令》主要的内容是
i 规定所有学校采用国语为教学媒介语
ii 正式断绝当时的华文学校的津贴
《1952年教育法令》的内容:
i 把英文和国语列为必修课,华文和淡米尔文为第三语文,至少15名同学要求才可教授
ii 建立国民学校为准则,给与津贴,逐步鼓励各语文学校接受改制为国民学校]
错误4 独中是有钱人的学校[其实不是的...也有很多是需要领奖学金/借钱读书的]
错误5 很少见过独中面对经费不足的窘境[学校再缺钱都好,总不可能要求学生在街头行乞吧?学校堂皇富丽,也是因为独中重视软硬体建设]
错误6 一本厚厚的华文校刊,却有半本印上赞助商家的大名与广告[告诉你吧,我去年担任了毕业刊负责处理广告的负责人,你知道为什么独中的校刊都有很多广告吗?是因为校刊的经费都是由广告费中赚取的!学校并没有给过一分钱噢!所以啊,我们的校刊之所以能够这么厚,全靠高三同学们去找的广告所得到的经费...]

你有些到说,为什么不曾听说要发展过中立的华文教育...坦白说吧,要怎样发展国中里的华文教育呢?毕竟国中里的华文教育是属于政府的教育政策,要改变就只能修改教育法令了...再说,在华人的观念里面,国中是有政府撑腰的,那么那里还需要华社的帮助?你说对吧?

无论如何,还是很佩服你对华教的热诚...如果你发觉到更多华教的故事,你会看明白更多事!